在北宋中叶古文革新运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要推欧阳修和王安石。
欧阳修积极提倡古文,认为“国之文章,应于风化,风化厚薄,见乎文章”,并建议天子“可敦谕词臣,兴复古道……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。”[11]欧阳修对当时文风的批评和革新主要是针对“太学体”的。“太学体”其实是古文的一个变种[12],它形成于庆历年间,始作俑者是石介。“太学体”的主要特点是“以怪诞诋讪为高,以流荡猥琐为赡”[13],也就是《四朝国史》上所说的“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”。“太学体”之所以得以在广大士子中流传,主要是与石介、孙复在太学担任主考官和试讲有关。因为在石介看来,“读书不取其语辞,直以根本乎圣人之道;为文不尚其浮华,直以宗树乎圣人之教”[14]。这种太重视思想而放弃“文”的文章,写出来只能是“求深者或至于迂,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”。因此欧阳修认为“必为迂僻奇怪以取德行之名,而高谈虚论以求材识之誉”[15]是一种文弊,所以他对“太学体”痛加排抑。嘉祐二年(1057年)他知贡举,凡写此类文章的人一概不取。苏轼等人“长于草野,不学时文,词语甚朴,无所藻饰”[16],则毅然拔擢。尽管发榜之后,“向之嚣薄者伺修出,聚躁于马首,街逻不能制”[17],但士林风气为此一变。